全国空降服务app免费版_同城空降全国可飞_全国空降同城微信

创新发布

中国科技事业加速超越

  • 时间:2018-06-05
  •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国航天员在天宫二号舱内进行舱内程序训练。黄思予摄(新华社发)

  5月19日,新一代百亿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三号原型机首次亮相世界智能大会。李胜利摄(人民视觉)

  6月2日,中国超级钻机“地壳一号”宣布以完钻井深7018米创亚洲国家大陆科学钻井新纪录。新华社记者 许 畅摄

  在吉林长春中车长客高速动车组制造中心,几列“复兴号”动车组列车在进行装配。新华社记者 张 楠摄

  “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这样说。

  进入21世纪,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面对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我们抓住了可能“同频共振”,抓不住就会“擦肩而过”。

  习近平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总结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实践,观察大势,谋划全局,深化改革,全面发力,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的科技事业密集发力、加速跨越,这些“历史性成就”令国人自豪、令世界瞩目。

  坚持中国特色自主创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近年来,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日益成为重要的全球创新大国。

  2017年4月20日,中国自主研制的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成功发射升空,并于4月27日成功完成与天宫二号的首次推进剂在轨补加试验,这标志天舟一号飞行任务取得圆 满成功,为构建天地往返系统,建设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搭建开放的国际太空科研平台铺平了道路。

  “一分钟计算能力相当于72亿人同时用计算器不间断计算32年”,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主任杨广文这样介绍采用国产芯片制造的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2017年11月14日,“神威·太湖之光”第四次荣登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单(第四十九期)榜首。17日,基于“神威·太湖之光”系统的应用“非线性大地震模拟”再获此领域内最高荣誉“戈登·贝尔”奖,实现了中国高性能计算应用在该奖项上的蝉联。中国超级计算机在性能和结构上已经走在世界前沿。

  2017年6月25日,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标准动车组被正式命名为“复兴号”,并于6月26日在京沪高铁正式双向首发。“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标志着中国高速动车组技术全面实现自主化、标准化和系列化。

  “墨子”传信、“神舟”飞天、高铁奔驰、“天眼”探空、“北斗”组网、超算发威、大飞机首飞……近年来,中国抓住科技革命的难得机遇乘势而上,一批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排名升至第22位,成为唯一进入前25名集团的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国的创新指数排名持续攀升,折射出中国创新‘含金量’的提升。”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李顺德表示。

  2017年,中国国内企业有效发明专利5年以上维持率达到70.9%,较2016年提升3.4个百分点;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PCT国际专利申请5.1万件,同比增长12.5%。其中,4.8万件来自国内,同比增长12.5%。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划分的35个技术领域之中,国内发明专利拥有量高于国外来华发明专利拥有量的达30个,仅在光学、医学技术、发动机、音像技术、运输等5个领域与国外存在微弱差距。

  “科技创新的主动权实际是国家发展的主动权。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以‘鼎新’带动‘革故’,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元喜说。

  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到系统能力的提升。中国正凭借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日益崛起为世界创新版图中的“重要一极”。

  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

  “科学研究进入大科学时代,许多问题的范围、规模、复杂性不断扩大,已远远超出单一国家的承受能力,使国际大科学合作成为一种必然。”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司长叶冬柏说。

  科学是人类共同的事业,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面对事关人类发展前景的共同挑战,中国始终高度重视与相关国家构建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惠及其他更多国家和人民,为解决世界性重大科学难题贡献了许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5月28日,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的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机会公告发布仪式上,中国正式向世界发出邀请:欢迎世界各国利用未来的中国空间站开展舱内外搭载实验等合作,中国空间站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这是历史上此类项目首次向所有联合国会员国开放!”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主任西莫内塔·迪皮波认为,中国空间站的国际合作项目将促进人类对空间科技应用的认知,帮助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进入太空。

  2013年5月,中非联合研究中心正式成立。5年来,中科院17个研究机构每年会派50多名科学家来到非洲进行合作研究,中方派驻肯尼亚的科研管理团队也为研究中心的运营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中国也在积极参与和主导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

  2月27日,“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曼谷国际卓越中心在泰国首都曼谷成立。“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由中国科学家牵头组织、联合国际专家于2016年正式发起,全球共设有8个国际卓越中心,分布在亚洲、欧洲、非洲和北美地区。目前,“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已有48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加,并向全球发布《数字丝路科学规划书》,为服务全球可持续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

  “‘数字丝路’正不断在国际范围内得到认可。”“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表示,“数字丝路”服务美丽中国和“一带一路”建设,将为促进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

  “家人以后终于不用年年办签证了,真是解决了我们的大问题!”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人工晶体高科技企业爱博诺德创始人解江冰激动地说道,自己的家人再也不用因为外籍身份而需要频繁地申请签证,节省了不少时间和精力。

  这得益于今年2月27日,中央组织部、科技部等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会同北京市委、市政府,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中关村人才管理改革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机制的若干措施》。该文件允许中国籍高层次人才的外籍配偶及子女,通过直通车程序申请永久居留,并在开放国际人才、引进使用等四方面提出了20条改革举措,为国际人才进得来、留得下、融得进、干得好创造了政策条件。

  解江冰一家“苦恼”的迎刃而解只是中国满怀诚意广纳天下英才的一个缩影。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才队伍建设得到高度重视,中国正在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同时,中国对人才的吸引力也在持续增强。例如,中国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千人计划”已累计吸引国外各类高端人才7000余人,“万人计划”已累计支持2500余名各类创新人才、青年拔尖人才,每年有60多万人次的境外专家来华工作。

  美国《福布斯》杂志在2018年3月的一篇报道称,“中国日益成为吸引全球人才的中心,不断推出利好政策,吸引外籍人才到中国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选择一毕业就回国;许多人放弃在华尔街或硅谷的不菲收入,奔向北上广深。”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才以用而日生,思以引而不竭,如何用好、用活科技人才同样不容忽略。

  近年来,中国不断完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打破约束科技工作者的条条框框,努力不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2017年,《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今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对现行人才评价标准进行系统科学分类,对不同类型人才不再是“一把尺子量到底”。

  “我在实际应用方面做出的成果,也在评价上有了体现,比以往更灵活了。”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温广瑞认为,人才分类评价改革让一些科研人员不必再“追着论文跑”。“比如在我们学院,就将人才评价分为‘三个面向’——面向国际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这对于科研人员各展所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中国也注重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领军人才,把握住制胜未来的先机。例如浙江实施“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从高校、科研院所遴选青年科技人才到重点企业研究院工作,保留原单位待遇,企业向青年人才发放每年不少于5万元的工作津贴。宁夏银川通过实施“千名青年人才成长工程”“363人才培养计划”等系列本土人才培养工程,不断激发本土人才活力。

  “人才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表示,将继续创造良好的条件,让聪明才智和创造潜力竞相迸发;将加强人才激励,提高广大科技人员的获得感,下大力气引进国家急需的高精尖紧缺人才,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李 贞 时宏强 张雅凌 制图:潘旭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