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启动建设、人工智能(AI)在癌症诊疗领域应用全面推进、航天民用成果落地生根……2020年伊始,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经开区,也称北京亦庄)瞄准“硬技术”,做好“白菜心”。
攻坚关键核心技术支持企业“揭榜挂帅”
美国时间2020年1月7日,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ES2020)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如期而至,来自全球的知名消费电子企业在这个国际化舞台上展示了最新技术和产品。
展会期间,BOE(京东方)8K、Mini LED、BD Cell、BOE画屏等创新技术和产品大放异彩,并斩获“2019-2020年度消费电子领先品牌10强”。
在展会上,不少国内外参观者在海信系列叠屏超高清电视前驻足欣赏,该款产品采用京东方75英寸8K BD Cell显示屏,可以实现百万像素级分区控光,在亚毫米级范围内进行更加精细的亮度调节,让参观者感受到百万级超高对比度的画质体验。
京东方只是经开区众多创新企业中的一个代表。近年来,这里因知名企业集聚,在全市实体经济发展、技术创新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据经开区相关负责人介绍,2019年,经开区围绕“白菜心”,聚焦“硬技术”,持续打造技术创新示范区。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联合国内外重点高校及科研院所,已挂牌22个技术创新中心和13家产业中试基地。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40家,总数突破1100家。1-11月,专利申请同比增长11.5%,专利授权同比增长25.7%,有效发明专利8071件,PCT专利313件。发挥政府创新引导作用,围绕国家科技和产业战略需求,整理21个攻关项目,支持企业“揭榜挂帅”。涌现出一批具有引领性、突破性的重大技术创新成果。
2020年,经开区还将持续构建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在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方面,将推动一批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的申报,将技术创新中心打造成为“创新共同体”。加快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建设,加强专利布局规划,聚集高水平专利管理机构,实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推进工程。打造创新应用场景,推动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场景应用示范区建设,搭建10个“人工智能+”试点应用场景。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构建“独角兽—隐形冠军—瞪羚—金种子科技型企业”的成长梯队。
面向全球发布“人才征集令”
“我们欢迎世界各地、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积极参与到升级版经开区的建设中来,共同打造一个伟大企业云集、充满创新活力、科技飞速发展、环境和谐宜居的美丽新城!”,经开区在北京亦庄创新发布会上向全球发出“人才征集令”,公开第一批高端才智需求清单,进一步开放亦庄新城建设机会。
经开区进入充满机遇的关键时期,肩负着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和亦庄新城的新使命。创新的经开区需要创新的人才,此次“人才征集令”旨在提高引才工作的针对性,促进人才供需信息对接,为升级版经开区提供人才智力保障。
2019年,经开区加强政策引领,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在全市首发人才基金。用于支持人才在经开区创业创新,同时配套以完善的服务体系,确保人才在经开区创新创业、融资、居住、就医、就学等各个方面得到保障,实现人才工作的***度支持和全方位发展。
目前已经形成以“两院院士、亦麒麟人才、骨干工程师、青年人才”为纵向的人才梯次和以“海归人才、科技人才、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公共服务人才”为横向的人才队伍建设维度。区内两院院士37名,其中芯创智公司吴汉明博士新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经开区本土成长的首位民企院士;新增院士专家工作站4家,累计28家;新增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站11家,获批数占全市近三成,累计50家。
2020年,经开区打造科技创新人才高地。完善人才政策体系,组建人才发展集团,实施人才安居工程,为人才提供国际化、市场化、个性化的全链条服务。建设国际人才社区和国际人才公寓,推动外国人办事服务大厅建设,提供便捷、优质、高效的出入境服务,营造类海外工作和生活环境。支持人大附中经开学校、亦庄实验中学高中增设国际部,同仁医院开展国际医疗服务,搭建国际化、协同化、综合化的人才公共服务平台。
117个“三城”科技成果实现经开区转化落地
2019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亦庄会场)主题展上,数字光芯独立自主研发的新型工业数字光芯片引起不少观众驻足观看。这款芯片可用于工业数字曝光、用来形成电路板上的电路图和芯片上的晶体管图案,具有1000万像素分辨率,性能已达到国外同样用途产品的5倍。
数字光芯的惊艳“出道”背后,是经开区承接“三城”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缩影。经开区通过对接三城高校,发现了来自中科院的这一项目的中试需求,依托已经挂牌的第三代半导体功率器件制造与验证中试基地,将项目吸引并落户,帮助企业跨越了从实验室到规模生产的“达尔文之海”。
统计显示,2019年117个“三城”科技成果项目在经开区转化落地。数据背后,是经开区以“上有源头,下有落地”为指导,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上的持续发力:进一步加强精准对接,让科技成果“找得到”;着力优化服务环境,让科技成果“引得来”;全力完善承载条件,让科技成果“落得下”。例如,建立政府层面对接机制,参与建立“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统筹协调与服务平台”,联合中关村、海淀共同编制科技成果产业化方案,形成了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成果转化对接机制;主动对接创新源头机构,与清华、北大、北理工等7家高校建立成果转化项目库,入库项目达611项;提升中试条件平台承载,初步建成第三代半导体功率器件验证公共中试平台、国家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京冀)示范区、纳米抗体和单抗药物一站式CDMO中试服务平台等22个中试平台。
2020年,经开区将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深政府协同,推进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先导基地、中关村前沿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支持联盟促进会、科技商会等科技服务机构开拓“三城”项目渠道。梳理现有产业空间资源,引导孵化器、特色产业园与“三城”主动对接,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加深校企合作,推动北大创新中心、清华创新中心以及首医大等高校成果孵化平台落地,鼓励区内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联合研发机构。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北京)设立,面向全国高校发布区内企业关键核心技术课题需求。全年将落地“三城”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50项以上。此外,经开区还将持续扩大产业中试规模,全面覆盖主导产业,建设10个以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场景新城】共享产线
病毒载体、疫苗、重组蛋白和诊断试剂条条中试生产线像长龙一样横卧在车间内,不同企业工作人员在其中忙碌生产……利用中试产线进行中试放大,是新药产品研发的必经环节,共享中试基地产线将优化资源利用,助力区域创新产品中试放大及生产,新的一年,共享产线将成为推动产业发展标配,共享中试基地将成为推动研发成果转化的新生态。
搭建中试基地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还需要土地资源,中小企业一般无力自建中试产线。大多中小企业用同行业规模化生产企业的产线进行中试放大,而产线调整工作量大、生产安排与中试时间难以协调,中试产线难找,让众多中小企业颇为头疼。
经开区形成的共享制造业态解了创新型中小企业难题,通过推行《中试基地认定管理办法》,引导各企业、单位建设中试基地,在众多产业园区、生产企业搭建中试基地,将产线共享。
由北京亦庄生物医药园搭建的病毒和疫苗中试线,占地6000多平方米的场地中建成5条中试产线,运营以来,10余家创新型企业在这里完成中试放大,其中多个新药品种在这里加快了产业化进程。
AI变身抗癌战队新明星
从放射治疗初始计划设计、在线自适应治疗过程到治疗监测,总时间从10小时压缩到15分钟,每一次治疗都能够根据患者解剖位置和形状变化来调整治疗方案,实现个体化、精准化的治疗。2020年,经开区将推进人工智能(AI)在癌症诊疗领域应用,利用AI技术提升诊疗效率及效果。
随着5G时代的到来,5G与智慧医疗的跨界融合为智慧医联体插上了“翅膀”。
【数说智造之城】2019年挂牌22个技术创新中心13家产业中试基地
研发新技术114项,新产品115项
其中国际领先、填补国际空白的新技术21项,新产品37项
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2家,总数突破1100家
组建2家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
专利申请同比增长11.5%,专利授权同比增长25.7%,有效发明专利8071件,PCT专利313件
围绕国家科技和产业战略需求,整理21个攻关项目
117个“三城”科技成果项目在经开区转化落地
两院院士37名
新增院士专家工作站4家,累计28家
新增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站11家,获批数占全市近三成,累计50家
2020年持续打造“20+”技术创新中心和“10+”产业中试基地
产业中试基地形成超过90万平米、年均可服务超200家次的中试能力,建设10个以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大中型企业研发增长5%,高新企业研发增长2%
完成落地“三城”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50项以上
新培育北京市专利试点、示范企业30家
搭建10个“人工智能+”试点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