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北京日报》刊登了题为《高磁感取向硅钢跻身世界第一梯队——首钢:十年攻关摘得“钢铁明珠”》的文章,今日予以全文转载。
硅钢,由于其生产具有流程长、窗口窄、精度高等特点,被称为钢铁产品中的“艺术品”,特别是取向硅钢,更被誉为现代钢铁业“皇冠上的明珠”。如今,首钢研发的高磁感取向硅钢已跻身世界第一梯队。
这种特殊的钢材主要用于变压器最核心的部件,首钢从2005年开始研发,目前,取向硅钢年产量已达到15万吨,稳定出口韩国等23个国家和地区。
十年研发:预报天气抓“幽灵”
2013年5月,首钢股份公司硅钢事业部的庆功宴已准备完毕,技术骨干们戴上大红花,站在第一卷试验成功的钢卷旁***合影——这是团队首次在低温工艺下成功试制取向硅钢。
胜利的酒杯还没来得及端上,试制车间便传来了一个晴天霹雳的消息:取向硅钢的成材率和正品率正在疾速下降!所有人的心,就像爬升到最高点的过山车一样,一个垂直俯冲,掉到了最低点。
还好研发团队保留了每卷钢材生产全过程的大数据。通过反查各项参数,应该能找到产品不合格的原因。谁知道,查来查去,这原因居然像飘忽不定的幽灵一样,让人抓不到踪迹。流水线上的钢材,一会儿合格,一会儿不合格,质量曲线跟心电图似的。
为了抓住神出鬼没的“幽灵”,研发团队启动了一个近乎***的制度——“天天读”。每天5点下班后,各个重点工序的负责人要读出自己负责部分的成材率、合格率,分析其原因。20多个人围在试制车间里的一张白条桌前,边吃方便面咸菜,边讨论“幽灵”在哪儿。
这样的会议,一开就是两年。家里埋怨的妻子、突然生病的孩子,研发人员常常顾不上。“我媳妇儿说,在我心里,工作第一,同事第二,孩子第三,她才排第四。”硅钢团队成员孙志慧说。
一次“天天读”中,有位技术人员感慨,钢卷质量似乎和天气有点儿关系,遇上晴天,合格率似乎高一些,一下雨,质量就掉下来了。尽管这种猜测听起来不太靠谱,所有人仍在第一时间内下载了天气预报软件,每天关注天气变化,根据天气状况及时调整工艺控制点。
十年间,这样的艰辛研发贯穿始终。
在控制了近300个风险控制点后,2014年下半年,取向硅钢正品率突破70%,干扰产品质量的“幽灵”,终于被大家抓住了。
“明珠”投产:头脑风暴灭“玄斑”
2013年3月7日23点17分,张力强永远记得这个时刻。作为硅钢事业部三作业区首席副作业长,他记录了取向硅钢正式投产后的首次下线时间。本以为投产之后,工作便能按部就班,然而,令张力强没有想到的是,麻烦事儿还在后头。
2014年,客户突然跟硅钢事业部反馈,说钢材表面有小白点,非常影响使用。此前,钢材的表面质量也曾出现波动。张力强和同事还根据表面缺陷的形状,给这些缺陷命名:“马蹄印”、“大象脚”、“蚯蚓纹”……总称“动物世界”。
本以为这次也能像以前一样,轻松解决,谁知做了好几次生产试验后,小白点还是挥之不去,生产人员百思不得其解。和“幽灵”类似,这次大伙儿给小白点取了个“玄斑”的名字,因为它出现得实在很玄。
为了防止大家在查找原因时陷入死胡同,张力强组织了一次头脑风暴,让其他工序的同事也都来参加,看看能不能带来新灵感。
脱碳退火工序的一位同事说,是不是漂洗时水量不足呀?张力强激动地一拍大腿:“怎么就没想到呢!”增加水量后,“玄斑”果然消失不见了。
开拓市场:“三顾茅庐”拉客户
研发和生产都解决了,市场在哪?
变压器企业对产品的要求向来苛刻,然而在硅钢这一领域内,首钢只是个刚刚起步的无名小卒,还没得到任何企业的承认。销售团队只得带着样品,一家一家拉客户。
“首钢也有硅钢?”“你们不是干螺纹钢、线材的吗,什么时候还能生产硅钢了?”这是第一批产品试用时很多客户的反应。
由于硅钢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大部分客户都不敢随便替换材料。销售团队只得耐心地向客户宣传首钢硅钢生产装备和技术,将信将疑中,一些企业才答应试用。
销售团队甚至还曾“三顾茅庐”拉客户。硅钢团队一位负责销售的经理员先生奔赴华南,想要一家国内知名企业使用首钢的产品。到了企业大门口,给客户打电话,结果对方委婉表示,暂时不需要,再说吧。去了两次,都吃了闭门羹。
“我实在不想放弃这位客户。于是索性在当地住下来,有时间就给客户打打电话,联系一下。”终于,当员先生第三次来到企业大门前,再次拨通客户的电话,对方终于松口了:“来都来了,那就聊聊呗。”
“也不知道他是被我们的诚意打动了,还是实在嫌烦,总之我们得到了这个机会。”最后,客户决定试用。于是,首钢现在已成为这家企业的两大核心供应商之一。
目前,首钢已成为世界上极少数全低温工艺生产高磁感取向硅钢的企业,产品综合竞争力迅速跻身全国前三,稳定出口韩国等23个国家和地区。
这颗“钢铁明珠”,在首钢人不懈的努力下,愈加“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