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中医药经过数千年发展论证早已形成一套独有的医药学体系。近年来,国家在大力倡导中医药传承创新,推动中医药与西医药互补协调发展,也给中医药产业带来无限机遇。而在今年疫情之下,国家加强了对互联网医疗的支撑力度,各大互联网医疗平台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借此,之前一直表现得相对内敛的中医药+互联网医疗,在今年也开始快步入场。
不过,传统中医诊断讲求的是“望闻问切”,当与互联网结合之后,中医依旧面临不少挑战。比如,如何面对中医的“望闻问切”?中药材如何通过互联网保证质量?中医生和患者接受中医互联网吗?对此,动脉网试图从政策、中医互联网诊疗类型、市场痛点和发展趋势等维度进行分析,期望能为行业参与者提供帮助。
中医药与互联网医疗的双重机遇
2015年5月,经国务院同意,中国政府网发布《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文件中特别提到,运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开发智能化中医健康服务产品。这份我国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未来五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该领域首个国家级发展规划。
自此之后,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意图明显,中医药利好政策出现“井喷”之势。据动脉网不完全统计,自2015至2019年年底,仅在国家层面就发布了30条中医药相关政策。
从战略顶层设计,到法律保驾护航,再到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案;从中医师人才培养,鼓励和要求申办中医院再到医保支付支持;一系列政策的核心目的就在于“振兴中医药事业”。
2017年12月4日是中医药发展史的重要节点。这一天,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中医药将在医疗、养生保健、健康养老、文化旅游、服务贸易、大数据应用等方面与互联网技术融合发展。这一文件从深化中医医疗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中医养生保健互联网服务等方面勾勒出了我国“互联网+中医药”的发展路径。
2018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确定了政府支持互联网医院发展的基调。中医互联网医院也随着潮水向前挺进。虽然有互联网医院新政出台,但因为新政对互联网医院建设和审批提出了要求,尤其是要求各省份建好省级互联网医疗监管平台后才能审批互联网医院,这一年,绝大多数省份都未建好监管平台,中医互联网医院仅有2家。
进入2019年后,多地监管平台相继建成,互联网医院审批加速,数量猛增。到2020年,在疫情防控需求推动下,互联网医院建设提速,1月-4月新增的中医互联网医院数量已超过2019年一半,预计下半年还将持续增加。除了公立中医院在建设互联网医院平台之外,互联网上还涌现出大量中医互联网医疗平台。
根据动脉网统计发现,现阶段的互联网医院类型中,综合医院占主流;而专科医院的互联网医院项目,中医院的数量最多。中医互联网医院虽然无法实现线上把脉,但同样可以在线复诊,有很大的想象空间。特别是在疫情催化下,互联网医疗“无接触问诊”出现了爆发式增长,互联网医疗拥有千亿市场规模已成共识。而在互联网医疗加持下,中医药在我国医疗体系中的价值也将得到进一步显现。
中医互联网医疗的两种模式
随着互联网医疗政策的不断推进,“互联网+中医药”的相关应用广泛,目前比较普遍模式有两种:其一是自建互联网平台+线下医馆;其二是以实体医院为主的公立中医互联网医院。
>>>>
自建互联网平台+线下医馆
线上搭建诊疗平台,线下设立实体中医馆,并借助HIS系统等实现互联互通,进而完成从中医问诊、开方、配药到宣教等诊疗闭环。国家支持社会办医,医生多点执业等政策,也对这一模式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打铁还需自身硬”,企业需要具备雄厚的资金基础或是成熟的商业模式,以及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才能承受线上线下双业务的运营成本。
互联网平台+线下医馆的中医互联网医疗模式,动脉网制图
上医仁家就是“自建互联网平台+线下医馆”模式的代表企业之一。据上医仁家CEO曹雪莉介绍,目前平台中医注册量已超过4万名,90%以上来自三甲中医院,超过60%是副主任级别以上。目前,平台已累计服务数百万人次。2020年5月,上医仁家线下医馆达到15家,预计目标是建成100家医馆。
上医仁家拥有自有药材供应链、自有线下医馆、自有线上平台,得以联动线上线下场景,增强了医疗服务即时性,并将医疗服务从馆内诊疗延长到院外健康管理,扩展了医疗服务范围。线上以微信服务号、APP为载体的上医仁家互联网平台,线下以自有的百家连锁医馆“医珍堂”作为实体服务支撑,以及拥有从药材种植到药品派送的药品流通全流程的自有药材供应链。
上医仁家全产业链、立体化的中医互联网平台,动脉网制图
患者就近选择医珍堂就诊,医珍堂采用“一位首席专家+一名私人医生”的诊疗模式,专家对患者进行由表及里精准辨治,私人医生持续跟进患者健康情况,为用户提供药、食、动、思、养、知全疗程诊疗服务。线上互联网平台则为提供线下预约面诊、即时复诊、医患教育、院外健康管理服务。此外,互联网平台还设有“上医甄选”板块,提供商城、中医文化普及、专业诊疗学习服务。
自有药材供应链覆盖药材种植、炮制、调剂、配送等各个药材流通环节,从源头把控了药材质量的同时,也有效地控制了企业运营成本。另外,自有药材供应链体系的空中药房也为快速扩展线下医馆积累了建设资金。
上医仁家利用线上平台、线下医馆为自建供应链提供需求,在供应链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反哺其平台和医馆,使得生态圈进一步壮大,从而构成商业闭环。这一模式的好处在于,能够将中医师的服务半径从馆内延伸到家庭,将低频诊疗行为转化为健康管理等高频健康需求。
>>>>
公立中医互联网医院
中医生是中医互联网医院最核心的资源,公立医院在这方面有天然的优势,再加上其本身医疗资源也更丰富,市场认可度高,能够快速投入中医互联网医院的建设。
公立中医院拥有线下资源优势,互联网医院业务也主要集中在核心医疗部分,如诊前的咨询、问诊;诊中的问诊、开方;诊后的药品配送等。不过,在建设互联网医院的过程中,公立中医院可以将线下医疗资源往线上迁移,提高常见病、慢病复诊效率,通过远程会诊、医联体等方式促进优质资源下沉,推动分级诊疗实施,缓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难题。
中医互联网的四大痛点及解决方案
虽然中医药产业发展形势一片大好,但中医互联网在实际推进中仍存在一些难题,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
面诊问题是中医互联网医疗最大瓶颈
“望闻问切”是中医的最大特点,在互联网时代也成了中医的最大瓶颈。2018年,国家层面出台的互联网医疗三份文件中,都明确规定了互联网医院要挂靠实体医院。互联网医院的作用在于把医院的服务向前延伸到患者端,如在线咨询、分诊,向后延伸到了慢病管理、健康管理。
目前,通过互联网医院就诊的患者多是病情稳定的复诊病人,初诊、病情不稳定的患者仍选择线下机构就诊。所以,首诊、中医的“望闻问切”仍然需要线下中医医疗机构的支持。无论是从政策的要求,还是医疗行为本身所需,我们都可以看出线下场景在实际诊疗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但由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本就不多的优质中医医生资源集中在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缺少优质中医生资源,面诊较难。而且,线下实体医疗机构如何发展也是一个难题。
线下实体建设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资源,若无明晰的商业模式,发展速度慢,也很难盈利。如何确定线下医疗机构的定位?如何对线下门诊进行有效的管理?如何构建盈利模式来覆盖线下的高成本?一系列的问题都是互联网企业发展线下实体需要面临的问题。
为了解决不同区域患者的面诊问题,上医仁家提出“自营+加盟”双战略,给线上平台提供稳定的线下实体医馆支持。
自营方面,上医仁家线上互联网平台的优秀中医拥有一定患者量后,可入股线下医馆,成为医馆股东、创业者。得益于中医馆备制案的政策利好,以及上医仁家自有供应链的支持,每家医馆只需三到四个月便可落成,投入资金也可控。目前上医仁家分为省会级店、地市级店、县级店,其规模大致是省会级店500平米,地市级200平米,县级100平米。
加盟部分,上医仁家提出“上医100+”中医馆新生态解决方案,采用加盟医馆的形式,是以“轻医馆”的形式快速、规模化推进,既满足不同地区的用户面诊需求,也能帮助中医馆实现互联网转型。同时在商业模式上,上医仁家也解决了现有医馆的专家少、利润低、获客难、规模小等众多痛点。
>>>>
中药材如何在线上保持质量标准统一
目前,中医药存在着流通方式传统、效率低下,且质量难以形成互认的统一标准等痛点,再加上生态环境恶化、农药等肥料不合理使用、硫磺熏蒸过度等不规范操作造成药材品质低劣、安全性、有效性也得不到保障,制约了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的发展。
中药材要从种植地采购、加工炮制后,才能销售到医疗机构、药品批发企业,中间要经历多个环节的市场主体。比起近年来越来越高效的西药采购,中药流通的链条长、效率低,交易方式传统。传统中药供应链是由供应商到医疗机构,再到煎配中心,最后到患者。于中药供应商而言,客户分散、管理成本高;于医疗机构而言,中药材采购、管理成本高,一人一方配置成本高;于煎配中心而言,质量管控参差不齐,个性化服务能力低下,规模化、品牌化程度低;于患者而言,取、煎药耗时、耗力。
2020年7月7日,12省联合成立了全国首个中药材采购联盟在山东济南落地,山东互联网中药材交易平台、山东省中药质量检测平台等一批配套平台和项目同期启动。这是全国最大规模的中医药产业创新联合体,有助于推进中药材集中带量采购,减轻患者负担,也预示着中医药发展将进入合规化时代。
基于其核心资源,上医仁家也构建了一条完全自有的中药材供应链,覆盖药材种植、炮制、调剂、配送等各个药材流通环节。
在药材栽种上,依靠100多家道地药材种植基地,上医仁家药材全部自种自采,从产地、种源、年限、 采收季节、手法等严格要求,从源头保证药品质量;在药材炮制质量上,上医仁家选择在行业内唯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药炮制传承基地进行药品炮制,保证中药质量;在药品调剂上,线下医馆医珍堂自设调剂中心,近百台智能化设备自动调剂,并与红外指纹图谱库进行质量控制,全国数百名专业职业药师复审,做到配药零误差;在药品配送上,患者在上医仁家微信服务号下单,平台就近当天发出,全国 80% 城市次日送达,解决患者取药难题。
>>>>
中医生职业路径不清晰,与医馆粘性不强
中医馆大多盈利模式单一,主要来源于中医医生坐诊、汤药等。医生在“医带患”模式的先天优势,医患之间的互动性更强。而医馆与医生仅是劳务关系,双方联系不稳固,医馆容易被中医生裹挟。医生资源一旦外流,医馆运营会受到明显影响。
为改善这类问题,上医仁家通过线上平台、线下医馆、药品开单等多方面服务中医师,保障中医医生诊疗质量,提高中医生收入,打破一般平台与医生薄弱的关联。
上医仁家自建中医传承体系,从医疗质量、传承教育、品牌形象、产品转化对执业中医医生进行评价,通过系统在职培训、市场运作等提高中医生市场竞争力。除了建立师带徒、老带新等制度外,特别邀请名老中医定期开展针对性极强的疗法、医技培训等,帮助体系内的临床医生提高水平。上医仁家还打造了一个目前规模最大的名医约诊库,金世元、晁恩祥等数位国医大师也在其中,仅北京地区的专家就达到500位,皆是三甲医院副主任以上中医医生。
清晰的成长路径也能“留住”医生。上医仁家打造鼓励与支持医生 “创新”、“ 创业”的双创平台。互联网平台上的医生拥有一定患者量后,便可入股线下医馆实现医生个人品牌的建立,便于手艺、知识、产品、经验的成果转化。
在这个过程中,上医仁家会中医医生提供诸如选址、装修、筹备、谈判等方面的支持。据曹雪莉介绍,上医仁家建立的中医传承体系,能够更好对接线上诊疗平台和线下中医医馆。名中医可以传授手艺培养中医人才、传承中医文化,进而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有利于全国布局。
>>>>
市场教育困难,文化传承陷入困境
因为不了解,所以误解丛生。“中医仅适合治疗慢病”这一想法很普遍,其实不然,中医并非只与慢病挂钩,其在急诊、重症、后期调理、亚健康人群管理等都有显著疗效。
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中,中医治疗方案在总结分析全国各地中医珍疗方案、梳理筛选各地中医治疗经验和有效方药基础上,将临床治疗期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恢复期,而且添加了一二三号通治方。
因此,增强大众对中医的认可度,要多加注重用现代语言诠释中医治病原理,用简单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让老百姓听得懂、愿意听。
由于中医药行业承载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如何创新,如何保留,在业内还存在着争议。上医仁家CEO曹雪莉最后表示,中医药的发展必须要遵循“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理念。中医、中药是中医药产业的核心,将“核心”创新容易毁掉中医药的精髓。所以中医的创新点可以在服务模式、商业模式等上下功夫。
同时,中医药的延展空间不仅仅局限于诊中。互联网与中医的高契合度,使得中医药能够更灵活的向整个大健康产业延伸。诊前防未病,诊中治疗,诊后康复。从病前到愈后,从线下到线上、从院内到院外、从单次到周期,中医药的大健康可涵盖百姓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全新的中医互联网模式正在改善传统医疗场景下只为患者提供单次、随机诊疗服务的局面。
而在整个大健康产业的布局上,中医互联网医疗还可以连接产业链上的多个参与方,例如医药零售、药械企业、商业险企等,打通医疗全产业链,融合各方医疗资源,为用户提供贯穿生命全周期、覆盖健康全场景的中医药产品及服务。总的来说,中医互联网的发展蓝图中还有诸多可以勾勒的空间。
作者:李成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