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文姬
编辑/麻雀
共享经济时代最具代表的产物莫过于共享单车,其不仅填补了城市交通的物理和观念空隙,更为市民出行带来了十足的便利。
然而,这种便利出行的方式,偶尔也出现少许不便。
近日,位于成都的共享单车深度用户小蔡向趣识财经透露:之前出门便能看到共享单车,去哪都方便,可是近期街道上的共享单车越来越少,着实不便。
无独有偶,有新闻报道,在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多区域的共享单车莫名消失,哈啰单车则指出其有1200多辆共享单车被异常移动。
那么,消失的共享单车去哪儿了?
消失之谜
成都电视报道,包括美团、哈啰在内的共享单车均被不知名的“物流公司”统一运输到停车场。
让人疑惑的是,为何大批量的共享单车不在其指定的位置,却出在停车场“罢工”?
视频则显示,物流公司相关人员是以“执法局”的名义将大批量的共享单车挪放到相应停车场。
成都电视台了解到,经多方核实,当日执法部门并没有下发收取共享单车的命令,甚至有人反映,是有人恶意为之。
趣识财经发现,在百度上关于共享单车整改、清理的消息不在少数。
其中,共享单车不仅是被人为恶意移动,还有被执法部门整改、清理等情况,究其原因不外乎是一些共享单车停放不规范、无秩序、挤占盲道等影响市容环境。
显然,要想让单车‘活’起来,企业的运营管理、维修力量是关键。
而共享单车影响市容的问题,不仅依赖企业,更依赖个人及社会对其的维护,以此来杜绝共享单车消失的现象。
实际上,共享单车不仅因为被执法而消失,还曾因行业的迭代加速而消失。
时间回到2015年,共享单车起源于北大校园,随后如当下的直播一般井喷式增长,成为当时最热门的风口。
据有关媒体报道,从2016年开始,共享单车赛道不断有新玩家入场,一度出现27家共享单车平台涌现的场景。
随着行业迭代加速,ofo及摩拜两家企业脱颖而出,并进行更为激烈的融资战与价格战。
天眼查显示,ofo仅在2016年就完成了4轮融资,其中C轮融资额达到1.3亿美元,2017年又完成3轮融资,累计融资总额超21亿美元,主要投资方有蚂蚁金服、滴滴出行等。
而摩拜2016年完成了3轮融资,其中C轮融资额超1亿美元。在2017年摩拜又完成5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20亿美元,主要投资方为腾讯。
然而,进入2018年,共享单车赛道江河日下。最终,ofo走向溃败,摩拜最终则以155亿元的价格被互联网巨头美团收购。
至此,在疯狂的融资战后,第一个吃螃蟹的ofo已黯然离场,摩拜这一品牌也从该赛道消失。
护城之技
时回当下,共享单车赛道经一轮洗牌后,王兴接管摩拜单车后摇身一变成美团单车;哈啰从二三线城市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打入了一线城市;而滴滴则是从零开始推出青桔单车。
无疑,在美团、阿里以及滴滴三大巨头加持下的共享单车形成美团、哈啰、青桔三足鼎立的局面。
如今,硝烟再起,三足鼎立格局下竞争愈发强烈。
2020年4月,不仅有哈啰出行市场份额一度占领行业的70%,亦有青桔单车获超10亿元的融资,两者竞争不分上下。
随后5月,随着疫情的逐渐恢复,竞争加速。
三者均从补贴和优惠的较量重新开始,哈啰、滴滴、美团共同推出早晚高峰时段免费骑行激励措施,用户可享受每单半小时内免费骑行的优惠等活动。
价格之战必定烧钱,注定离不开资金的支持。
趣识财经梳理发现,哈啰2017年完成了7轮融资,其中D轮融资为3.5亿美元,2018年至2019年完成了4轮融资,其中战略融资近40亿元,主要投资方有蚂蚁金服、复星集团。
青桔单车则是,2020年4月获得超10亿美元融资,主要投资方是君联资本。
同时,哈啰单车依靠阿里,青桔单车背靠滴滴,美团单车则有美团做背书,都有雄厚的资金支持。
另外,相比于其他共享单车,已在共享单车行业黯然离场的ofo则因整体钢结构也不够牢固,轮胎钢圈很容易变形等问题使其陷入困境。
可见,除却资本的支持,技术升级迭代则是另一个决定共享单车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技术创新方面,查阅今年的新闻,频繁进行技术升级动作的则是哈啰单车。
据了解,在2020年6月,哈啰宣布全面接入北斗卫星后,随后还提出“共享单车3.0”方案,表示正在通过技术手段进一步推动“企业-政府-用户”三方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小结
据艾媒咨询数据,中国共享单车用户规模在2016-2017年出现激增,而后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2020年受行业监管、企业经营困难等因素影响,用户规模将有所缩小,预计为2.53亿人。
无疑,共享单车未来市场规模庞大。
而现阶段,三足鼎立的局面,无论是哈啰单车也好,还是美团单车、青桔单车也罢,三者基本都趋于稳定的状态,在共享出行赛道也达到了一定规模。
可是,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一些企业滋生出了恶性竞争的方式,让其它颜色的共享单车逐渐消失,其初衷还是为用户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