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振江在吹风会上介绍情况说,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北京“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提出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是中央赋予北京的新定位,是北京的使命和责任,也是北京发展的必由之路。
9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建设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提出了聚焦突破重大前沿基础研究难题、加快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推广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改革措施等四项要求,为北京下一步创新驱动工作指明了方向,为北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首都发展新优势提供了重大机遇。
按照《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的部署,北京将充分利用高端人才集聚、科技基础雄厚的创新优势,全面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建设“三大科技城”,即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和未来科技城。依托“三城”进一步打造原始创新、前沿技术创新、协同创新、开放创新和制度创新的高地。当前,为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和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北京市将于下周举行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对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作出部署,并发布相关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北京市政府将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将全国科技创新建设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
北京要构建四个“高地”
针对“北京市有哪些具体措施来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记者提问,隋振江回答说,《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明确了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可以概括为建设四个“高地”。
第一,构建原始创新高地
北京市将大力推动央地资源融合创新发展,统筹规划建设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和未来科技城等“三大科学城”。
其中,中关村科学城由于地处中关村,大专院校和科研所、科技企业聚集度非常之高,要聚焦全国高端创新要素,实现基础前沿重大突破,形成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原创成果。
怀柔科学城将通过建设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极端条件实验、地球系统数值模拟等一大批大科学装置集群和交叉前沿研究平台,通过这些大设施的建设,搭建基础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的创新平台,将成为未来中国的一个新型的科学城。目前,怀柔科学城正在规划、建设,北京要在怀柔科学城基础上申请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新高地。
未来科技城位于昌平区,经过多年建设,这里已经聚集了一大批在京央企的研发机构,要依托未来科技城,集聚一批高水平企业研发中心,增强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原始创新能力,打造大型企业集团技术创新集聚区。
同时,超前部署前沿基础研究,和科技部的重大专项对接,和中科院的科技行动方案、行动计划对接,和在京科技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前沿技术创新对接。部署一批重点方向的基础研究和突破,主要是脑科学、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生命与健康、战略性先导材料等大科学计划,引领我国前沿领域关键科学问题研究,瞄准国际科技前沿,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整合优势力量进行布局,支持引导北京地区有关单位建设突破型、平台型、引领型一体的国家实验室。
第二,构建前沿技术创新高地
北京将深入实施《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和《“互联网+”行动计划》等,以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生物医药、移动互联网、航空航天、绿色制造、智能制造等领域为重点,建设一批对重点领域技术创新发挥核心引领作用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实施新一代移动通信、数字化制造、生物医药、先导与优势材料等12个重大专项。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和核心瓶颈技术,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同时加强重要技术标准研制,力促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构建“高精尖”的经济结构。
第三,构建协同创新高地
北京市将认真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强“四个能力”的建设,推进形成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一是强化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辐射带动能力,抓紧和津冀两地形成创新方面的互动。二是要强化京津冀的协同创新发展能力,打造协同创新园区链,强化企业协同创新主体地位,推进重大产业和创新项目布局,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进和跨区域资质互认。三是强化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能力。四是强化区域创新激励政策融通共享。京津冀作为唯一的跨省级行政区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确定要实施18项改革措施,北京下一步将进一步落实落细。
第四,构建制度创新高地
北京将聚焦市场准入、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发展、创新治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先行先试,实施好北京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的47项改革举措,着力突破制约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北京市将进一步通过深化改革,特别是推进科技体制改革,让各项创新要素进一步活跃,特别是创新人才作用能力的发挥、创新平台作用的发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使北京的科技创新落到实处。
有力促进了海外人才来京发展
当前,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和国家部委的支持下,北京正在推行一批改革试点政策。例如,今年3月1日公安部支持北京创新发展的20项出入境政策正式实施,包括外籍人才永久居留证发放政策,这20项政策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海外人才来京发展。以有关数据为例,截止到9月1日,针对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永久居留(“绿卡”)的“直通车”服务窗口开放了半年时间,已经获“绿卡”的有227人。从2004年到年到去年年底将近11年的时间,北京一共有1700人获得了“绿卡”,一年也就100多人。今年半年就超过了去年全年的办理量,而且办理的时间由过去的6个月,变成了50天,现在每个月仍然以30%的增量在上升。同时获得出入境管理便利服务,如工作签证、因私居留,都大大便利了办理流程,采取现场办理,已经办理了600余人,咨询6000余人,外籍人才包括海外华人都对这方面的政策非常欢迎。
今年5月底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之后,中办、国办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为落实这个《意见》,北京市组织了有关部门进行了认真的政策研究,制定了《北京市完善财政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的若干政策措施》,使中央的政策能够在北京落地。我们将在下周的北京市科技创新大会上发布这个政策措施。对国务院通知中已经部署的有关政策都进行了具体政策配套。
同时,北京市又推出了十几条政策措施,进一步突破原有的体制机制束缚,使科技经费、科研项目管理进一步符合科技创新的规律,使科技人员获得的更大的自主权。
为了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北京将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一方面要在全国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的统筹下推动,我们要服从、服务好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特别涉及到跨部级协调的政策问题和重大创新项目,要及时报请国家有关部门得到统筹领导和政策支持。同时,北京市也将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工作机制,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举全市之力推动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工作。
打造中关村的升级版
针对“中关村示范区在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地位以及中关村创新创业”的记者提问,隋振江回答说,中关村国家创新自主示范区是国务院批复同意建设的国家首个自主创新示范区。通过中关村的先行先试,特别是“1+6”、新四条这些政策,已经在全国其他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广实施。依托中关村这个示范区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是我们一个必然的选择,这是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载体,互为支撑,应该说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中包含着中关村示范区建设。
这个《方案》比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标准更高,应该说目标更高、要求更高,就要求我们在推动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过程当中要打造中关村的升级版,中关村升级版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完善创新生态建设。中关村发展了这么多年,给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在这里能够孵育、孵化、转化科技成果,形成一大批科技型企业和创新创业企业,而且这些企业还在不断的诞生,今年在中关村示范区注册的科技类企业数量还在两位数增长。
服务环境的建设主要靠进一步深化改革,前不久印发实施的《京津冀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中,除了京津冀有一个总体方案外,北京还有一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在这个方案中提出了47项改革措施,一共分解了80项改革任务。这些政策的落实涉及到方方面面,特别像科技金融改革,这几年出台了一些政策,随着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还在不断的完善,部委也在出台相关政策,像刚才说的投贷联动,像以科技企业为服务对象的民营银行的建立。中关村在促进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现在北京聚集的创业投资机构数量和创业投资资金规模是全国最高的,在创新环境、创新政策改革上要进一步升级。
第二,在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团队、企业的孵化上打造升级版。是什么版本呢?就是从以前的1.0版、2.0版升级到3.0版。1.0版就是过去建园区给房子给地,然后给一些基础的公共服务。2.0版就是建孵化器,给房子、给地,代办一些跟企业设立相关的手续。3.0版就是构建专业化的、深度整合的创新服务和孵化平台,包括一批聚焦专业领域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优选一批科技转化的成果和团队、人才,并配套相应的资金,同时吸引社会资本的跟进。至于一些商事改革服务的跟进那是自然的,然后再进行跟踪团队的成果的孵育,再帮助扶上马送一程,成功的就进入市场,不成功的再淘汰、再进入,这种精准孵化、专业孵化将成为中关村“升级版”的平台。
以中关村创业大街为标志,经过两年多的发展,中关村创新创业已经从“播撒火种”到牵动全国各地形成双创热潮,现在进一步向深度发展。我们前期对创业大街和中关村的双创工作进行过评估,发现创新的成果、创新的项目越来越成熟,以中关村最近开了一条智造大街为例,现在这个大街很多成果就是中关村创业大街经过近两年孵化出来的成果,在智造大街上进行加速,智造大街又提供了一大批的硬科技支持,包括集成电路的组装、电路板的组装、物理试验、性能实验、公共检测验证平台。
基本上经过A轮、B轮的投资以后进一步向规模化来推进,有的成熟企业在这里获得进一步的技术支持,就是越来越专业,科技的含量越来越高。实际上,任何事物都有从启动、深化、成熟,应该说中关村的双创工作正在走向专业化、技术集成化、服务配套能力提升,不断学习成熟。从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提高和范围拓展,现在双创基地已经从海淀核心区正在向北京市其他区和京津冀拓展延伸。中关村在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的引领下,还有取得更大发展的空间,将承担更重要的使命。
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
北京有五大优势
针对“北京作为首都,在建设全国科技创新发展方面有哪些基础和优势?”的记者提问,隋振江回答说,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既是北京的使命和责任,也是国家的发展战略。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有很多优势。
第一,创新资源密集。北京拥有普通高等院校89所,中央和地方各类科研院所400余所,科技类企业40万家,经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12400家,居全国首位。这些要素是历史形成的,也是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形成的。这些资源既是北京的资源更是国家的资源,通过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就是要把这些资源进行资源聚合,甚至混合、协同发生聚变效应。
第二,创新要素集聚。北京拥有研发活动人员约37万人,吸引“千人计划”人才1300余人,占全国的25%。全社会科研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了6%。人才、资本、技术是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最核心的要素。
第三,创新成果富集。 “十二五”期间,北京地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项占全国的比例达30%。2015年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同比增长13.2%和25.9%。而且这些成果逐渐从跟跑者向并跑和领跑转变,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原创性成果,越来越多的创新成果正在从“跟跑者”向“并跑者”和“领跑者”跨越。
第四,创新动能强劲。金融、信息、科技服务三大优势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70%。2016年上半年中关村示范区实现收入近1.9万亿元,同比增长15.4%。中关村的新动能还在形成,还在扩大。
第五,辐射作用突出。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全国的37%,其中70%以上输出到国内其他省市区和国外。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发挥在京的各类资源优势,提高原始创新和技术服务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带动国家实现创新型经济的转型。北京经济结构一个典型特征是创新型经济,在北京产生的科技成果要在全国进行转移转化,进行辐射扩散,为全国创新发展做贡献,包括对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建设做贡献,发挥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应有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功能。(来源:全国科技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