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京津冀三地共同发布了《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2017-2030年)》。这是我国首个跨区域的人才规划,也是首个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人才专项规划。
《规划》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服务协同发展、加强对接互补、实现联动融合、推进链接共享、坚持重点突破的基本原则,明确了以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为出发点,以人才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及政策联合创新为主线,以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重大任务、重点工程为抓手,大力推进人才一体化发展,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引擎的总体思路。
《规划》提出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远期目标是:到2030年,三地区域人才结构更加合理,人才资源市场统一规范,公共服务高效均衡,人才一体化发展模式成熟定型,人才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基本建成“世界高端人才聚集区”。
人才一体化布局适配京津冀协同发展空间布局
《规划》根据中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精神制定,与《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的“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空间格局相呼应,提出“一体、三极、六区、多城”的总体布局。
“一体”即打造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共同体。“三极”即围绕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把北京打造成创新型人才聚集中心,形成京津冀原始创新人才发展极;围绕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把天津打造成产业创新人才聚集中心,形成京津冀高端制造人才发展极;围绕河北省转型发展需要,发挥雄安新区创新发展示范作用和石家庄承接转化带动作用,形成京津冀创新转化人才发展极。“六区”即以东部滨海发展区为载体,建设产业人才发展示范区;以西北部生态涵养区为载体,建设生态环保人才发展示范区;以中部核心功能区为载体,建设临空经济高端人才发展示范区;以雄安新区为载体,建设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发展示范区;以南部功能拓展区为载体,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发展示范区;以“通武廊”(通州、武清、廊坊)毗邻区域为载体,建设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综合示范区。“多城”即以京津“双城”人才联动带动石家庄、唐山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张家口、承德等节点城市人才联动。
“五大任务”破解“四个不适应”
推进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在三地人才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着区域人才结构与协同发展功能定位不适应、区域人才国际化发展水平与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目标不适应、人才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与提升区域人才竞争力的要求不适应、人才公共服务水平与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要求不适应的问题。
为破解“四个不适应”的问题,《规划》提出了构建区域人才发展新格局、抢占世界高端人才发展制高点、创新区域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构筑区域协同创新人才共同体、打造区域人才政策新优势5项重点任务,并细化为16项具体任务。第一,着眼于解决区域人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提出了实施“北京中关村-天津自贸区-河北雄安新区-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人才联动计划、实施“人才帮扶”项目、打造京津冀人才发展新引擎等措施。第二,着眼于解决人才国际化程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了共建国际高端人才发展平台、实施海外高端人才特聘岗位制度、绘制海外高端人才地图、优化人才国际化区域品质等措施。第三,着眼于解决人才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不健全的问题,提出建立一体化的人才评价机制、跨区域合作利益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人才社会组织联动机制等措施。第四,着眼于解决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提出推动社会保险互通、教育医疗资源共享,建立人才公共服务跟随机制、区域创新人才公共服务平台等措施。
十三项重点工程强化人才一体化发展基础
《规划》围绕2030年基本建成“世界高端人才聚集区”的发展目标,提出了13项重点工程,包括:全球高端人才延揽计划、京津冀人才创新创业支持工程、“圆梦京津冀”菁英计划、高技能人才联合体工程、雄安新区人才集聚工程、冬奥人才发展工程、沿海临港产业人才集聚工程、临空经济产业人才集聚工程、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工程、国际人才社区建设计划、京津冀人才互联工程、京津冀人才服务定制工程、京津冀人才安居工程。通过重点工程设计,明确了推进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具体抓手,强化了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基础。
其中,“全球高端人才延揽计划”、“冬奥人才发展工程”、“沿海临港产业人才集聚工程”和“国际人才社区建设计划”4项重点工程,将由京津冀三地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各部门配合,于今年组织实施。
三项机制保障规划落地实施
为保障重大任务、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规划》提出健全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工作体制机制,将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列入相关职能部门考核内容,共同商议制定区域人才政策,形成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政策体系,共同推动重大任务、重点工程落地。建立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投入机制,完善财政投入政策措施,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优先保证重大任务、重点工程资金需求。完善规划实施管理评估机制,研究制定规划绩效评估关键指标,由第三方专业机构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重要考核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