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空降服务app免费版_同城空降全国可飞_全国空降同城微信

创新发布

人民日报:北京隆起科技创新高地

  • 时间:2017-06-06
  • 来源:中关村管委会官网

2014年,北京开启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新征程。转眼三年过去,北京交出了怎样的答卷?

有数字为证:2016年全社会R&D经费支出达到1479.8亿元,比2013年增长24.9%;研发投入强度5.94%,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高出2–3个百分点;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76.8件,远超全国平均水平;金融、信息、科技服务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技术合同成交额比2013年增长38.2%,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

△“四梁八柱”拔地而起

北京市强调,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是北京深入落实“四个中心”的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做好疏解功能谋发展这篇大文章的关键所在、希望所在。

北京市编制了“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和本市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勾画了远期、中期、近期“设计图”。按照“量化、细化、具体化、项目化”要求,制定到2020年的重点任务实施方案,提出了完整的任务清单、项目清单和指标体系,形成一张全面系统、清晰明确的“施工图”。

北京市不断深化与国家有关部门,在京中央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和部队的合作机制。会同国家相关部委和单位共同组建北京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成员包括10个国家相关部门和单位、市政府负责同志,并吸纳24家市级部门和单位、16家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参加,形成了包括“一处七办”在内的组织“架构图”。

如果把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比作建造大厦的话,2014年以来北京夯基垒台、选材备料、立柱架梁,“四梁八柱”拔地而起,主体框架基本建立。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根本。三年来,北京积极强化央地协同创新:全面承接11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以及子午工程、凤凰工程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核高基、极大规模集成电路等一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结出硕果,涌现出高温铁基超导、***移动通信系统、碳基集成电路、超顺排碳纳米管材料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重大原创成果;脑科学、干细胞、石墨烯、第三代半导体材料、5G等基础前沿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已经前瞻部署,正在有序推进。

集聚全球顶尖人才,引领世界科技前沿发展。吸引了王晓东、施一公等一批站在国际前沿的科技领军人才。今年3月份,“全球顶尖科学家及其创新团队引进计划”启动,张首晟、杨培东等8位世界顶尖科学家被聘为首批“中关村海外战略科学家”。三年来,累计吸引“千人计划”人才1300余位,占全国的1/4;吸引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京设立联合研究院。

统计数据显示,三年来,在我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219项技术中,北京占比55.7%;北京地区获得的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占全国的31.5%;中关村示范区企业累计发布国际标准229项,比2013年增长40%。

△引领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科技创新既要顶天,更要立地。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北京市制定实施了技术创新行动计划和《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以重大专项为抓手,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高端发展,支撑服务民生需求。三年来,全市的高技术产业、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分别达到9.1%和12.9%。

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建设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北京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集成电路创新基地。高性能大型钛合金构件激光增材制造技术首先实现了在航空发动机、汽轮机等装备上的应用;推动机器人整机在汽车制造、物流搬运、医疗健康、文化教育等领域广泛应用;生物医药成为新的千亿元级产业,销售利润率连续13年居全国首位;大力培育新能源汽车产业,首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落户北京。

科技成果改善民生。三年来,北京深入实施了首都蓝天行动、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等科技惠民专项,开展垃圾处理、生态功能提升等领域的技术开发和示范应用,支撑区域污染物浓度下降和本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8%;利用物联网技术加强对城市信息的实时监测。此外,率先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重大疾病临床数据和样本资源库,开展冬奥会食品供应与质量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老百姓的科技获得感不断增强。

△体制机制改革打组合拳

从中关村先行先试到全面创新改革,北京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其他改革统筹推进、同步发力,奏响了全面创新改革的“大合唱”——

以“京校十条”“京科九条”、《关于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意见》为代表,改革举措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在全国率先出台财政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28条新政,中关村一系列改革试点深入推进;

京津冀区域全面创新改革18项改革任务和本市47项改革举措印发实施;

外籍人才出入境政策效果显现,其中10项为全国首创试行,通过新政为450人办理“绿卡”,实现突破性增长……

一个个“突破口”、一块块“硬骨头”,一套套“组合拳”,激发了各类主体的创新活力,抓住了一批涉及多部门、横跨多领域的“牛鼻子”,激发了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

△从京津冀协同到服务全国

促进京津冀协同创新,是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应有之义和职责所在。三年来,北京市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工作方案和中关村行动计划先后实施,加快完善政策互动、资源共享、市场开放等机制,促进区域科技功能分工协同、产业与创新高效衔接、创新要素有序流动共享。聚焦4个战略合作功能区和一系列产业承接合作平台,构建要素集聚、资源共享、产业上下游高效衔接、互利共赢的京津冀科技创新园区链,建设了一批具有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的创新型园区和区域创新中心,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和产业联动发展。统计结果显示,三年来,北京向津冀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实现翻番,2016年达到154.7亿元,年均增速29.5%。

与此同时,北京不断加强与其他省区市的科技创新合作,搭建跨区域创新合作网络,辐射引领服务全国创新发展,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好支撑。2016年7月24日,南宁·中关村双创示范基地在南宁高新区正式揭牌运营。

从东北的黑龙江到西南边陲的云南,从东部的天津滨海新区到西部的新疆和田……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的72%输出到其他省区市和国外,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示范带动乃至辐射全球的作用正在逐步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