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北京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深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部署,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聚焦产业共性技术需求,积极布局建设高精尖产业领域共性技术平台,加快汇聚高端创新要素,着力优化产业创新生态,更好支撑高精尖产业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集中力量整合提升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平台,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上下游企业共建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支持有条件企业联合转制科研院所组建行业研究院,提供公益性共性技术服务。打造新型共性技术平台,解决跨行业跨领域关键共性技术问题。
北京市科技资源密集丰富,企业创新创业活跃,高精尖产业共性技术需求旺盛,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对于发挥科技资源优势,加强共性技术服务供给,优化产业创新生态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聚焦产业共性技术需求,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统筹谋划与分类推进相结合、技术创新与机制创新相结合、盘活存量与培育增量相结合,立足本市科技资源优势,瞄准当前发展所需,着眼未来产业发展,积极布局建设高精尖产业领域共性技术平台,加快汇聚高端创新要素,着力补齐创新生态短板,不断贯通产学研用链条,推动构建多层次、宽领域、功能型、开放式的新型共性技术平台支撑体系。
需求牵引,着力破解产业共性技术缺失难题
基础研究与转化应用脱节是制约科技资源优势向经济社会发展竞争优势转变的突出问题,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充分发挥共性技术平台的资源、渠道和机制优势,支持平台围绕“高精尖”产业领域企业的共性技术需求,广泛整合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资源,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以行业需求为牵引组织开展共性技术攻关,促进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应用,赋能产业发展。
精密加工共性技术平台是由北京中关村精雕智造科技创新中心有限公司牵头建设运营,主要面向医疗器械、汽车、精密仪器仪表、光学仪器等领域,开展新产品精密加工工艺研发和小批量产品试制等服务的平台。平台立足北京市在制造、材料等领域的科研优势,加快行业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共性技术研发进程,填补了北京市用于支撑新产品研发0-1,1-10阶段快速制造的市场空白,是全国首个面向机电类产品细分领域打造的专业化产品孵化平台。
为解决精密制造共性技术问题,平台加大软硬件设施投入,发挥产学研协同优势,联合开展共性技术研究。在软硬件设施投入上,建设快速制造生产中试基地,提供精密零件的小批量快速制造服务;建设(超)精密恒温实验室,实现微米级高精密零件加工;搭建产业链协同制造平台,利用数字化协同技术整合京津冀制造资源,提升机加工、电加工、热加工、表面处理和增材制造等综合制造能力。在共性技术研发上,一方面,平台提供迭代测试、验证、推广等一体化共性技术基础服务,参与产品结构件的设计及迭代,提供单件、小批量制造等服务,参与产品性能完善及迭代,提供产品方案设计、产品组装、调试、检验和验证等服务,解决企业实现产品中试前的制造、验证和迭代过程。另一方面,平台聚焦医疗器械等专业领域研发新工艺,通过自建和整合制造资源构建基础资源平台,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开展技术攻关,研究优化医疗器械微小结构件加工工艺技术,解决医疗器械结构件精密加工共性技术问题;研究刀具磨损量预测及工艺参数,解决异形曲面结构件高效加工共性技术问题,努力实现传统制造工艺新突破。
平台将整合国内优质产业链制造资源,通过线上协同制造模式,整合机械加工、焊接、表面处理、铸造等多环节产业链资源,构建京津冀高端制造业产业链,助力企业快速完成新产品工艺研发、快速试制、商业化定型,支撑在京企业“本地研发,本地试制”,弥补北京制造资源短板,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实现京津冀平台化协同制造服务模式。
行业受益,支撑构建高精尖产业创新生态
企业的创新产品除了要解决技术问题,还需要走通技术适配、检验测试、场景验证等环节,才能最终进入行业用户实现规模化应用,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支持共性技术平台瞄准电力、交通等行业应用市场,与产业链、供应链上游科技企业合作,开展技术适配研发、产品性能测试、行业示范应用等,带动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进入行业市场。
工业芯片核心软硬件共性技术平台是由中关村芯海择优科技有限公司牵头建设运营,依托股东方中央企业与市属国企的市场优势,专门服务国产工业芯片进入行业应用的平台。平台搭建共性技术资源库,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核心产品研制、典型场景验证、标准制定与检测,打造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双循环的发展生态,构筑芯片设计、芯片应用、标准与产业检测联盟、产业服务4个子生态圈,为产业链中具备单点突破能力的中小企业、高校院所,提供发展所需要的其他资源,带动生态伙伴进入产业链相应环节,通过“政产学研用金”协同,推动产业生态升级。目前,已累计推广芯片、器件等元器件约330万颗,价值超5000万元,带动国产工业芯片“进电网”“进轨交”。
加强软硬件投入,购置服务器、示波器、信号发生器、平台管理系统软件等设备,加强平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检测服务能力,拓展应用验证场景。构筑工业芯片产业生态,打造以“基础共性技术-核心共性组件-示范应用”为主体内容的平台。一是聚焦工业芯片产业基础共性技术突破,全力攻克工业可靠性设计与验证技术、嵌入式处理器和操作系统适配技术、系统级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技术,以及标准制定与检测认证技术。二是遴选开发形成核心共性组件资源库,从生态合作伙伴中遴选基础共性工业芯片,形成可示范推广的核心工业芯片资源库;遴选、开发形成通用性核心模组/板卡资源库,重点涵盖电源、通信、控制、人工智能等类型基础共性模组;依托核心工业芯片、核心模组/板卡等硬件资源,开展软件系统适配,形成涵盖安全芯片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物联操作系统的核心操作系统库。三是开发面向能源电力、轨道交通、市政等重点领域典型场景示范方案,开展平台技术及衍生产品实验验证,逐步实现规模化应用。
平台将进一步汇聚创新资源,为芯片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提供基础共性技术、检测验证环境、典型场景应用、产品推广等公共服务,解决我国工业芯片设计与最终系统应用长期脱节,产品供应链规模较小,难以支撑现代工业发展等问题,提高国产芯片的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我国工业芯片的自主研发和产业化能力。
立足高端,抢占前沿产业发展制高点
当前,医药健康、智能制造等领域新兴技术迅猛发展,对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亟需补齐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短板,提升产业创新效率,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抢得先机。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紧扣前沿产业发展趋势,支持相关企业、机构牵头搭建医药健康等产业领域亟需的合同研发、中试放大、商业代工等平台,破解产业发展“硬约束”,促进产业快速培育壮大。
工业级核酸类药物设计研发和生产共性技术平台是由北京荷塘生华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牵头建设运营,专门为核酸药物提供研发、生产服务的平台。平台聚焦我国核酸药物领域缺少工程化平台这一关键问题,瞄准产业高端生产能力,搭建起前端快研发和后端快临床之间的桥梁,打通“快研发、快生产、快临床”的“短流程”模式。
平台不断完善核酸药物共性技术研发所需必要软硬件,购置用于生产工业级核酸转录模板的150L细菌发酵罐、纯化设备、纳米药物制备系统等设备,提高平台研发基础能力;围绕核酸药物的共性技术展开工艺、装备、工厂三个层面创新,打通核酸药物从质粒生产、核酸原液生产、LNP包裹三个关键流程,整合全产业供应链环节形成核酸药物全流程规模化工业生产能力,同时形成核酸药物各生产环节完整的质量检验能力,服务核酸类药物研发企业。
平台将分步实施,第一阶段建成150L级别细菌发酵生产线,具备工业级核酸转录模板生产能力,完成15g级核酸原液生产工艺开发,以及1g级LNP包封工艺开发。第二阶段再逐步放大重点突破单批次50g级规模的核酸原液生产能力,以及单批次15g规模的LNP包封生产能力。平台旨在形成稳定的生产工艺,合作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设备和关键原材料,打造可以多批次共线生产的工厂,将核酸药物的生产规模、生产成本推进到全球领先水平,赋能国内核酸药物研发企业快速走向临床阶段。
机制引领,全面提升平台开放服务水平
共性技术平台具有公共性和准公益性的特点,需要在平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进行大胆创新,保持平台良性运行。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坚持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协同推进,推动平***立运行,建立多元参与的治理机制,成立理事会、专家委员会等机构战略指导,提升平台服务能力和运行效率,建立支持资金“退坡制”、绩效考核“里程碑制”等制度,推动平台对外开放,引导平台逐步实现自我“造血”。
光场共性技术平台由凌云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和咪咕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牵头建设,主要为科幻、元宇宙等产业提供光场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在筹建之初即将体制机制列为首要问题,为了保障平台能够独立、良性运行,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引入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北京中关村通力科技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与凌云光共同出资设立北京元客方舟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平台的建设运营主体,咪咕公司将通过设备投入等方式参与平台建设。凌云光公司作为科创板上市企业,具有较强的光场成像等领域技术实力;通力公司作为首钢园·中关村科幻产业创新中心的主要运营单位,致力于促进科幻领域领军企业集聚,整合产业创新要素,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咪咕投入硬件资产,通过创新性资产托管的合作模式,共同参与平台管理运营。
平台针对光场技术门槛高,国内光场系统数据质量差、计算效率低、成熟应用少等问题,充分利用牵头单位及股东方的先进技术资源、专业设备资源、产业链上下游集聚资源,以及丰富的应用场景资源,研发梯度光场成像、多孔径光场成像及高精度高效AI算法技术,开发建设系列光场采集建模系统、光场数据库、数字人制播应用与评测系统、全息通信应用评测系统,将数字内容制作周期从数月缩短至2天以内。将助力数字内容、高端监控、全息视频通信等新型产业发展,提升我国光场技术产业竞争力。
近期召开的北京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围绕深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作出重要部署,强调要发挥在京高校、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作用,建设一批共性技术平台,集聚力量开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更多“从0到1”突破。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继续做好共性技术平台布局,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智能制造、绿色低碳等高精尖产业领域再布局建设一批共性技术平台,不断完善共性技术平台体系,着力优化产业创新生态,更好支撑高精尖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