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靳伟介绍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有关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有关医药健康、新质生产力、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等方面的提问。

经济日报:医药健康是中关村论坛年会聚焦的前沿领域之一,我们也关注到北京市医药健康产业近年来突破了万亿元大关,能否解读一下这个数据?北京市近年来在推动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卓有成效的工作?
靳伟:北京市将医药健康产业作为创新发展的“双发动机”之一,我们滚动实施了3个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年产业规模达到了1.06万亿元,同比增长8.7%。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创新工作机制。建立了市级医药健康的统筹联席会,由科技管理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共同牵头,实现了科技创新与卫健、药监、医保“三医”的高效协同,为创新药械从早期的研发试验到最终的定价入院提供了全流程的服务,助力研发强、审批快、应用早。
二是推出改革的新举措。出台了促进创新医药发展的“32条”措施等,率先实现了“药品补充申请审评时限从200天压缩至60天”“药品临床试验审批从60天压缩至30天”,临床试验的启动用时压缩7.7周。我们实施了罕见病药品的“白名单”制度,建立了临床急需进口药械的审批绿色通道,进口货值超过了1500亿元,位居全国首位。今年我们还将持续推出新的“32条”改革举措。
三是释放开放的新活力。依托“两区”建设和中关村先行先试的政策,推出数据出境绿色通道、建设创新药械的出海平台,吸引一批外资企业加大在京布局,去年辉瑞、默沙东、礼来等8家知名药企在京新设创新主体。北京正在成为吸引全球医药创新资源的“强磁场”。
四是提升发展新能级。空间上我们强化“南北联动”,南部在经开区新推出了国际医药创新公园BioPark,打造全球医药人才在华创业的第一站,与大兴区共同打造医药产业的“新引擎”。北部依托中关村的生命科学园,连通海淀区与昌平区,深耕国际医药器械城、合成生物制造集聚区和美丽健康产业园,加速科学家原创成果转化,建设原始创新与未来产业的“策源地”。人才上,实施医师科学家培养、青年临床研究人才培训、创业CEO人才特训等计划,形成了紧缺人才引育的有效路径。资金上,我们设立了规模达200亿元的市级医药健康领域产业投资基金,市区联动打造专业并购基金,更好支撑产业创新发展。
科技日报:今年论坛年会的主题是“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请问北京市在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靳伟:近年来,北京市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探索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北京实践。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聚焦源头创新,加大高质量科技供给。我们深入实施基础研究领先行动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行动,研发投入强度连续六年保持在6%以上。大力度支持、高强度投入、全方位保障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开展高水平科技攻关。涌现出第三代RISC-V高性能处理器核、400微瓦无液氦稀释制冷机等一批标志性的领先成果。
二是聚焦成果转化,打造企业创新矩阵。建立“企业出题、政府搭台、揭榜挂帅”的组织机制,搭建概念验证、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等服务平台,围绕链主企业一链一策开展下上游对接。在重点细分领域建设了25家标杆孵化器,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组建了27个创新联合体。2024年,北京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了2.97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现了数量、总营收“双破万”的目标;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首次突破了9000亿元,其中超六成输出到京外。
三是聚合重点产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方面,加快发展医药健康等新兴产业,大力培育商业航天等未来产业,累计出台了40余项支持政策;另一方面,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加快赋能千行百业,特别是推动在医疗、教育、制造等领域的示范应用。北京目前已经产生了3个万亿级和7个千亿级的产业集群,其中,医药健康产业的整体规模,刚才我讲了,去年首次突破了万亿元,成为全国首个跨过万亿级的城市,具有首都特色的高精尖产业集群加快形成。
四是聚焦要素资源,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我们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坚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投长期,政府成立了8只投资基金,规模达到千亿元,已经累计投出了140亿元,带动了社会资本投资约360亿元,搭建了一批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和重大应用场景。同时多途径解决各类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的急迫需求,创新创业的生态和政策环境持续优化。刚才我说到场景,比如今年我们将举办人形机器人的“一会一赛”,其中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下个月开跑,也敬请大家关注。
极目新闻:在2024年中关村论坛年会上,发布了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方案。请问一年来,北京市在建设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方面有何进展?
靳伟:过去一年来,中关村示范区发展势头良好,在2024年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中蝉联全国第一,预计规模以上企业总收入9.4万亿元,同比增长8%。
一是扎实推动先行先试改革。深入实施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24条措施,央地累计出台配套政策50余项,试点突破和压力测试作用进一步发挥。比如,开展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改革,中小微企业目前已零付费使用高校院所科技成果440余项;建设了全国首个以研发创新为特色的综合保税区。
二是扎实推动企业创新发展。实施创新企业分类支持、梯次培育,构建“大企业强、独角兽企业多、中小企业活”的企业矩阵。一年来新设科技型企业约11万家,新增国高新1400余家、专精特新2796家、独角兽23家。累计国高新2.97万家,专精特新1.02万家,独角兽115家,均居全国前列。目前有千亿级企业七家、百亿级企业超百家、十亿级企业近千家,企业集群全球影响力进一步彰显。
三是扎实推动未来产业培育。围绕合成生物制造、具身智能、商业航天等细分领域,我们出台了38项产业政策。布局细胞与基因治疗、数字医疗等40家中关村特色产业园,建成医疗器械、新型传感器等26家概念验证平台,以及光电子、氢能等10家未来产业育新基地。
四是扎实推动开放合作。我们牵头组建了京津冀国家高新区联盟,初步形成了“六链五群”产业集聚效应。2024年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12.7%。建设全国首个“国际科技组织总部集聚区”,已入驻12家。吸引德国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等多个国际知名创新机构落户。在全国率先推出国际职业资格认可目录。持续举办国际基础科学大会,成功申办国际科技园区协会(IASP)2025年世界大会,进一步扩大国际合作朋友圈。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发挥中关村改革“试验田”作用,压茬推出更多先行先试改革措施,完善企业承担重大科技项目的组织机制,营造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良好生态,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谢谢大家!